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供水排水、热力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在城市道路的地下空间建造一个集约化的隧道,并设有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控制系统的一种城镇综合管线世纪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避免了由于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道路重复开挖的麻烦,避免了土壤对管线的腐蚀,延长了管线的使用寿命,为城市的发展预留了宝贵的地下空间。目前科技部、建设部均把地下综合管廊作为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的一项市政管线综合布置新科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建设。
我国国内于1958年在北京广场下建设了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之后,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一直没有得到有力的推动。直到90年代,天津新客站、上海浦东新区才开始建设了我国较具规模的地下综合管廊,使国内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技术方面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国家《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了“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推行城市综合管廊,新建城市主干道路、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应实行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模式”。今年获得财政部、住建部首批试点的沈阳、苏州、海口等10个城市,计划3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今年开工190公里),总投资为3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2亿元,地方政府投入5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约193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69个城市在建的地下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根据苏州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实施计划,苏州市在2015年-2017年将试点建设5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分别是城北路、北环路、澄阳路、太湖新城启动区、桑田岛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为31.16公里,未来10年苏州市将建177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管廊的设计寿命达到100年。我市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尚在酝酿之中,尚未列入“十三五”规划。
我市的市政、电力、通讯、天然气、供水排水管道主要埋设在道路两侧和非机动车道或慢车道上,基本以直埋方式为主,且运行时间较长、集约化程度低;部分管网由于敷设年代较早,存在设计标准偏低、安全可靠性较差的现象;地下管线种类多,且存在大量不按规划建设的现象,造成地下空间拥挤、管线存在大量上下重叠交错,管线之间安全距离达不到规范要求,对管线的运行和维护带来较大不便;地下管线产权分散,各管线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造成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除了市政设施修复费用增加以外,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交通堵塞、汽车油耗等“隐性成本”难以估量;由于缺乏有效的养护,部分老旧管道腐蚀、损坏严重,不仅浪费严重,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市政设施建设存在“有多少钱,干多少事”、“有限的钱,干地面上看得见的事”等现象。国内一些先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却遭到冷遇,其主要原因:一是地下综合管廊与城市规划的不协调、后期运营管理中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未能全部投入使用,造成了投资的浪费;二是地下综合管廊一次投入大,涉及的部门较多、涉及因素较复杂,建设费用分摊、运营管理及相关法制标准尚未形成系统,难以打破各部门行业垄断的收费瓶颈,只建设无收益,续建难以为继;三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所用的预制混凝土制品如预制混凝土箱涵、预制混凝土检查井等产品的相关产品标准、设计规范、检测方法、验收细则等技术文件尚未完全具备;四是融资手段单一,政府既承建又负责借钱,管理不善导致还本付息困难等。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长期经济效益明显。地下综合管廊虽然建设的初次投资费用大,但是建成后使用寿命长,不会产生开挖等维护费用,平均每年的费用更低;二是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以极大地节约土地资源,使城市建设更加整洁有序;三是有利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规划利用,可以避免由于错误勘察、施工造成临近管线的破坏;四是借助监控系统,管线的维护管理更加便捷,其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优势显而易见。为适应张家港大城市的定位,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进一步发挥地下综合管廊保障民生、扩大投资、增加公品供给、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作用,我们建议:
(一)抓紧编制规划。利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张家港市大城市的定位,着手制定和完善城建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以保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严肃性、连续性、有效性,在年度建设中优先安排,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
(二)明确建设要求。按照张家港市的总体规划,结合铁路网、高铁新城建设,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据功能需求,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管廊建设,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三)加强入廊管理。在地下综合管廊以外的位置新建管线的,规划部门不予许可审批,建设部门不予施工许可审批,市政道路部门不予掘路许可审批。已建设的地下管廊区域,所有管线必须入廊,地下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既有管线应逐步迁移至地下综合管廊。
(四)保障管廊质量。尽快完善地下综合管廊用相关产品标准、施工规范、检测方法、设计图册、验收标准等技术文件,使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在设计、制造、应用中有章可循,完善管廊建设和抗震防灾等标准,落实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各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接受社会监督。
(五)创新投融资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由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PPP)模式,包括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组建项目公司参与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入廊管线单位应交纳适当的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优化合同管理,确保项目合理稳定回报。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力度;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列入专项金融债支持范围;支持地下综合管廊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项目收益票据。
综合管廊日益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更新和改造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内容。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工作。近年来,为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摸清地下管线的现状情况,是做好综合管廊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早在2012年,我市就组织开展了杨舍主城区地下管线的普查工作,调查杨舍主城区各类地下管线的分布及埋设情况,形成了准确的城市综合地下管网资料。
今年,我市在杨舍主城区管线普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其他镇(区)建成区地下综合管线的普查工作,对全市地下管线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档,完善全市地下管线数据库,优化升级地下管线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市域地下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长效管理和共享服务机制。根据时间安排,计划于2017年年底前完成对八镇两区的全部普查工作。对2017年10月31日前建设完成的地下管线全部纳入本次普查范围,对2017年10月31日之后开始实施建设或正在实施建设的地下管线按照竣工测量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入库。通过本次普查和今后新建项目的竣工测绘,我市地下管线数据库将不断更新,实现地下管线数据的现势性,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根据2016年城建计划安排,我市将组织编制《张家港市中心城区综合管廊规划研究》,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研究综合管廊的布局和建设策略,试点管线建设新模式,更好地发挥规划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指导性和前瞻性作用。此次研究范围,包括杨舍镇、塘桥镇行政区和大新镇兴南路以南、凤凰镇西塘公路以北部分地区,涉及面积达257.2平方公里。
该规划研究项目已于今年初启动规划招标前期准备工作,3月底由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招标公告,5月中旬完成全部招标工作;5月底编制单位进场,完成现状调研及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走访工作,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综合管廊方案研究。
综合管廊建设需综合考虑中期、远期、远景时序中的发展情形,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考虑到新城成片开发适宜大规模管廊建设,近期我市拟结合黄泗浦区域、高铁新城的开发建设,选取一定范围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试点工作。
去年我市编制完成了《杨舍城区城东5号、6号和黄泗浦核心景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引导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综合管廊系统、地下调蓄池、市政设施场站等,支撑整个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市城投集团正在抓紧铁路综合枢纽区综合管廊设计,近期拟建设“H”型综合管廊,远期逐步完善周边道路管廊建设。
总体来讲,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后续阶段,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出台《张家港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意见》。将地下管线规划管理范围拓展到全市,进一步提升全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水平,规范地下管线建设行为。
二是建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机制。明确综合管廊的建设主体、管廊形式、入廊条件、日常管理、维护运营、投融资体系等方面内容,从制度方面保障管廊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重点地区管廊建设试点工作。在铁路综合枢纽和黄泗浦地区两个地区,探索综合管廊的建设、投融资、运营试点等,不断积累经验,为我市其他地区的综合管廊建设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