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内蒙古阿里河自治旗大杨树镇的大豆试验田,看到这里绿油油一片,大豆长势喜人。这是大兴安岭农工商联合有限公司打造寒地种子“芯片”,利用校企合作与东北农业大合开展的大豆种子杂交项目。
公司农科所所长张玉民表示,今年公司建立科研试验基地500亩。其中,大豆杂交育种科研试验50亩,大豆新品种繁育试验400亩,冬黑小麦种植试验50亩。4月中旬试验开始实施,计划11月初完成科研任务。繁育的寒地种子可以辐射周边1000万亩耕地。
作为高纬度高寒地区,多年来,大兴安岭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培育林业农业新品种的力度,对寒地有特色的大豆、马铃薯、林木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存、推广、转化技术攻关,为现代林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作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唯一以农为主的驻外企业,农工商联合有限公司经营的15万亩耕地,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两个省区。年初,公司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新品种,打造自己的种子基因库。
打造基因库的背后,需要培养大量人才。公司与东北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东北农业大学“校外实习和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暨“大豆研发中心”揭牌,很快,挖掘农作物单产潜力的高产示范田创建,大豆早熟、超早熟区域性良种繁育选育技术研发等多层面工作相继展开。“百名青年进农大”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每年循环培训百名中青年干部职工,主要学习现代农业、农学、植保、智慧农业、企业管理等,为公司发展储备优秀人才。目前,首批10名人员已培训结束。计划今年培训干部职工和农场种植大户500人次以上。
新品种的研发更要有高标准农田助力。去年以来,公司通过黑土地保护行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实施,耕地潜在价值进一步得到挖掘。截至2022年12月末,新建田间路97公里,建设各类跨沟大桥、水泥盖板桥、涵管桥101座,修筑治理排水沟、侵蚀沟5万米,建设各类应急抗旱机井及配套灌溉设施48台套,建设高压线万余株,建设智慧农业监测站3处等等,守住了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条红线”。
走进位于加格达奇国家森林公园东侧的大兴安岭万亩种子园,松子的芳香沁人心脾。这个建于1973年的种子园共收集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红皮云杉等各种优树5万余株。
“2000年之后,我们承担了多个项目建设的育苗任务,其中包括良种基地、阔叶树林木良种基地、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樟子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等项目,培育了各树种的嫁接苗和半同胞子代苗,为项目完成提供了大量苗木。”大兴安岭技术推广站繁育中心主任刘亚龙说,今年他们加大科研力度,先后开展了红松引种推广、北美短叶松、落叶松推广、樟子松全同胞等各类试验苗培育工作。
大兴安岭万亩种子园具有种类全,树种多,无性系分布广的特点,迄今为止,仍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无性系种子园。同时在此基础上又新建了良种基地,累计生产良种四千公斤,是国家第一批樟子松种子基因库,2009年被命名为国家重点良种基地,同时该种子园经过几十年的精心培育已经进入了结实期,已成为大兴安岭稳产、高产的良种生产基地,实现了林木良种生产区域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多样化的目标。2008年,万亩种子园景区被省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
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脱毒马铃薯综合试验站的科研人员则在全日光温室里开展一系列的脱毒马铃薯选育品种实验工作。
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室主任赵光磊介绍,去年,他们选育的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兴佳7号”喜获丰收,平均亩产7400斤,淀粉含量为16.5%,远高于当前本地区马铃薯种植的平均产量水平,示范试验证明该品种在大面积种植情况下可以实现产量和淀粉“双高”,是马铃薯加工型品种中难得一见的突破性成果。
这个试验站是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31个综合试验站之一,承担全省马铃薯产业问题的收集和技术培训及服务任务,以及本区域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筛选、示范及推广工作。
近年来,他们采用茎尖剥离和组织培养技术,应用酶联免疫法和RT-PCR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检测技术,使马铃薯脱毒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与龙头企业合作为全国需求区选育出优良新品种“中大一号”和“兴佳二号”,推广优良新品种10余个,在全省累计辐射面积达50多万亩,使马铃薯平均产量提高了10%以上。
他们主打培育的“兴佳”品牌种薯因其退化轻、产量高、品质优,除在国内市场热销外,还远销欧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酒香不怕巷子深。每年订购开始的时候,来自内蒙古、吉林、山东等地的客户手拿着订单排队进行定金交易。
马铃薯是大兴安岭地区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原原种、原种在我国种薯繁育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为深度开发“原字号”,做强优势产业,让“小土豆”孕育出“大产业”,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推广、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市场化营销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良种在全国28个省市区热销,为林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精彩之笔。